上世紀70年代初,一座雄偉壯觀、氣勢磅礴的蓄水土壩在云南會澤縣毛家村落成。這座高達82.5米、蓄水量達5億立方米的“亞洲*土壩”當時在國內乃至*都。它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水電建設事業發展的一個重大成果。如今,這座從上世紀50年代中開始建設的“攔河土壩”隨著時光的流逝,也走過了40多年的輝煌歷程。
早在新中國誕生后的1953年,*個五年計劃就提出“努力發展電力工業”的戰略目標,擬建以禮河電站是國家建五個大型電站之一。剛從戰爭廢墟中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,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克服政治上的壓力和經濟上的困難,加快工業建設的步伐。1958年動工建設的 以禮河電站,兩年后因環境的變化被迫下馬。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初,雖然國家經濟還沒有從根本上好轉,但為了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,讓人民過上好日子, 停工的電站工程又動工了。當年,在沒有機器設備、施工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,不到10年時間,“大土壩”筑起來了,以禮河四個梯級電站發電了,參加電站建設的工人們轉戰新的電站建設工地,開辟新的“戰場”。
轉眼幾十年過去了,這支水電建設大軍當年艱苦奮斗、不怕苦不怕累、甘為祖國的電力貢獻青春的精神,我至今難忘。當年參加“會戰”電站的水電建設者在大慶精神“有條件要上,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”的鼓舞下,建設者們為早日建好云南*座大型水電站,從1956年起就投身于以禮河建設工地,開始他們艱苦創業。
60年代國家經濟暫時困難結束后,我于1963年由城鎮來到建設 工地工作。這年國家經濟全面恢復,停建多年的以禮河四個梯級電站及毛家村土壩的建設開始上馬,數萬名建設者分布在相隔幾十公里的工地上開始新的“會戰”。 在那生活艱苦、工作緊張的年代,青年工人工作積極,表現出色,有的加入了共青團組織和黨組織,我本人20出頭也被接納為一名光榮的中共預備黨員。
我認實一位四川電建來云南參加毛家村大壩“會戰”的老工人,名叫劉金洲,50多歲,由于年齡偏大在單位他是脫產的工會干事,雖然他當時還不是一名共產黨員, 但他的行為給我留下了深切的印象。這位老同志對待工作認真負責,他只有初小文化,平時不管風吹日曬,每天一上班他的工作就是到工地搞宣傳,穿著補丁的他, 拿著一個自制的舊鐵皮“土話筒”, 為了給干得熱火朝天的工人鼓干勁,用他較濃的川話宣傳工地上的好人好事。他手中的稿子全是用香煙殼寫的,字跡也寫的歪 歪扭扭。在當時的環境下,老劉的“喇叭筒”為黨的事業發揮了一些作用。過去像老劉一樣的人當時還有很多。大多數建設者想得zui多的就是,來以禮河建電站,在 這里度過自己火熱的青春,早些完成電站建設,為祖國多作貢獻。
:徐壽平
:4000155558 /66241190
:sute@56412027.com
/56477761